展开

中国军事人口研究的几个问题(4)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城市管理: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在新的条件下,为促进我国军事人口社会性迁移的可持续发展,在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强化社会公众爱国拥军意识和增强广大适龄青年参军服役责任感与自觉性的同时,还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优化现役军事人口应征和复员性的社会迁移机制:一是改进新兵征集工作,确保兵源的良性结构和优质替补。近年来的征兵改革实践证明,通过适当放宽征兵年龄和体检标准限制,鼓励更多的拥有高学历的社会适龄青年应征人伍;继续扩大军队院校对地方应届高考青年学生的招生比例;继续扩大招收地方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到部队任职的范围和比例;将年度征兵的范围直接扩大到地方高校在读青年学生等,拓展兵员征集范围,对于吸收更多的优秀社会青年和改善部队官兵的科学文化结构与层次,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二是积极拓展退役官兵安置渠道,打牢军事人口复退、替补性迁移的基础。改进安置办法,拓宽安置渠道,实行军转干部指令性安置和自主择业相结合,逐步加大非国有经济单位安置城镇退役士兵的分量和鼓励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这是与时俱进改革城镇退役安置工作的必然要求。三是加大依法征集兵员和依法安置复退转业军人的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复退、替补性军事人口迁移的责权与秩序。进一步普及兵役法规与政策的宣传教育,强化依法征兵、依法服兵役和依法安置退役军人的法制观念。改进对在役和退役官兵的优抚政策,切实维护广大在役和退役官兵的合法权益,尽力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关于深化中国军事人口研究应把握的理论导向

军事人口理论研究作为一门探讨军事人口过程、结构、演变规律及其政策取向的新兴学科,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在深化中国军事人口研究的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导向:

1.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军事人口理论对当代中国军事人口研究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军事人口理论作为揭示军事社会人口过程及其规律的学说,是军事人口学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它不仅为我们开展当代中国军事人口研究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为中国当代军事人口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源泉。深化当代中国军事人口研究,必须贯彻马克思主义军事人口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一是马克思主义军事人口理论对当代中国军事人口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军事人口理论十分注重军事人口规模大小和素质高低同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在关联性,认为\"军队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暴力\",其生存和发展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经济的条件和资源帮助\"暴力\"取得胜利,没有它们,暴力就不成其为暴力\"(注:《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17页,战士出版社,1981。)。只有把军事人口现象和过程放在社会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发展变化的宏观大背景下去考察,置于军事社会自身的矛盾运动中去研究,才能揭示军事人口问题的实质,把握军事人口问题的内在规律。这也正是马克思主义军事人口思想对当代中国军事人口研究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意义的关键所在。

二是马克思主义军事人口理论为正确认识人和武器的关系,重视军事人口质量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军事人口理论在充分肯定\"暴力的胜利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同时,还强调\"培养必要数量的有素养的军官,以及士兵本身的智力发展\",对于暴力的胜利也是至关重要的(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558页。)。正因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高度重视教育训练对增强国民军事素养和提高部队战斗力的基础性作用。他们认为,兵源素质的基础在国民。甚至就此提出对青少年普及早期基础军训的主张;严格科学的军事训练是培养合格军人的必要途径,强调:\"虽然民主热忱对战斗有巨大的意义,但是如果缺乏训练和组织而仅凭热忱,任何人都不能打胜仗。\"(注:《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5卷,73页。)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正确认识人与武器的关系以及重视国民与军人教育训练的论述,是对军事人口素质问题的科学诠释,为我们强化国民国防素养和提高官兵素质提供了思想武器。

三是马克思主义军事人口理论为坚持以人民战争克敌制胜提供了理论源泉。恩格斯在总结1848年欧洲革命经验教训时强调,应\"把军队的普通战争,变为1793年法国人民所进行的那种人民战争\"(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338页,人民出版社,1972。)。马克思在1866年明确提出:\"我们建议普遍武装人民并进行使用武器的普遍训练。\"\"一个想争取自身独立的民族,不应该仅限于一般的作战方法。群众起义、革命战争,到处组织游击队,这才是弱小民族制胜强大民族,不够强大的军队抵抗比较强大的组织良好的军队的唯一方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2卷,359页,战士出版社,198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人民战争的科学理论,为我们研究当代中国国防后备军事人口提供了理论源泉。

2.注意把弘扬自身优良传统同借鉴外国军事人口理论结合起来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国防与军队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拥戴、支持和爱护人民军队的良好传统。例如,广大社会青年经久不衰的\"参军热\",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军队的高度认可和信赖,也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爱国拥军的优良传统。同时,在当代中国社会,广泛持久的拥军优属等活动,充分反映了社会各界普遍具有的爱国拥军热情和传统。\"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一家亲\",再加上我军官兵爱军习武和献身国防的历史传统、长期坚持不动摇的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依靠人民办国防等传统,既是当代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可靠保证,也是当代中国军事人口群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特有优势。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chengshiguanlilw/1015.html


上一篇:武器系统作战效能评估研究
下一篇:中美军事关系中的透明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