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浅谈高校德育面临的信任困境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科学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信任是对诚实不欺的认同, 是建立在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彼此的坦诚相待和相互认同。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德育面临着师生之间、德育教育方式、德育价值目标三方面的信任困境,严重阻碍了整体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寻求走出信任困境的出路,成为高校德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任困境;对策

美国著名的信任道德问题研究专家弗兰西斯·福山认为: \"所谓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彼此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 基础是社团成员拥有的规范, 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团体的角色。\"[2]因此, 信任就是建立在共同价值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赖和相互认同的社会关系。价值诉求的偏差甚至相反,就会陷入信任的困境。

1.高校德育面临的信任困境

1.1 师生之间的信任困境是其最基本的形式

信任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础, 是决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要素。师生之间本来应该不存在什么信任问题。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高校师生之间关系却陷入了信任困境。主要表现为两种主要形式: 一是情感信任困境。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只是单纯的教与学的认知活动交往,还包括以此为基础的情感互动活动交往,而信任是情感交流的前提和基础。现在大多数高校师生之间情感越来越淡化,情感和思想交流的渠道不畅,缺乏相互了解和信任,师生关系越来越疏远和淡漠。二是道德信任困境。教师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要担负起职业角色所赋予的道德责任,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责任就是\"教书育人\",教师的责任意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然而,处在社会转型的浪潮中,人们交往的功利取向逐渐凸显,高校开放式的教育使得社会负面影响与交叉感染加剧,维系师生之间关系的纽带发生偏差,物质交往的比重逐渐加大。物质利益的驱使导致师生关系庸俗化,使得师生关系发生了严重的扭曲,给纯洁的师生关系蒙上了一层信任困境。

1.2 德育教育方式的信任困境

当前高校德育教育面临的主要群体是——\"90后\"大学生,他们主体意识较强,喜欢自我表现,个性鲜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提出质疑,挑战权威,思想奔放不受约束,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他们崇尚创新与探索,反对因循守旧。但是,现行的高校德育仍旧固守着利他主义的一元道德规范导向,一味地强调、灌输,不敢越出利他主义的禁忌,越来越远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学校与学生生活处于隔离状态,导致像杜威批评学校教育是\"最大的浪费\",尽管煞费苦心地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却成效甚微。于是,不可避免的陷入了信任的困境,高校德育越来越流于形式了。

1.3 德育价值目标的信任困境

传统德育价值注重社会本位的利他主义,过多的强调国家、集体的利益,而轻视了人自身价值的实现。群体的价值在中国社会获得了高度的认同。在现行德育活动中,我们强调较多的是将学生的修德与他人、社会、国家的需要相联系,强调的是德育的工具价值,这实际上是对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片面理解,是一种牺牲性的德育教育。单方面地要求压抑自己的需要,无私的奉献,甚至把这种牺牲,(不管这种牺牲是否必要和是否适当)当成衡量一个人道德行为高尚与否的标准,这是片面化的价值目标。如果修德只是为了他人的幸福而不满足自己主体的价值诉求,德育就失去了其最深层、最可靠的人性依据。在这个思想取向多元化的时代,这种片面的价值观教育是缺乏现实生命力的,这也是高校德育实效性难以提升的重要原因。

2.信任困境的对策探寻

信任困境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而且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重新营造良好的信任氛围,成为高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具体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2.1 增强师生间的交流和互信,构建师生间自由开放的交流渠道

为了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信,需要将现有的资源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可以设立导师、辅导员、任课老师、学生互动时间等制度,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沟通机会,逐渐使师生的课后交流成为一种常规行为。教师应该用满腔的热情和爱意去打动学生, 让他们畅所欲言。交流得越多,彼此就越了解, 就越容易建立比较亲密的关系,从而培养彼此的信任感。在交往过程中,双方都应主动地给予,以善意去理解对方的反应、用更友善的方式去对待对方, 这样就会在双方关系中形成良性循环。当彼此感觉对方不会利用自己的弱点时,信任开始生根发芽。

2.2 创新高效德育内容,紧贴大学生生活实际

一方面,德育内容要紧跟世界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加全球化道德意识、入文素质、心理素质等内容,创新德育理论,科学预测发展趋势、变化的最新内容,吸收当今世界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使德育不仅立足于\"现实的生活\"、\"现实的社会\",而且要根植于开拓\"未来的生活\"、\"未来的社会\";另一方面,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实现自身的超越,不能只讲老话、套话,更不能生硬照搬。\"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有害的\"只有结合新的情况,在实践中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内在要求。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kexuejiaoyulw/2827.html


上一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一篇: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