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策略的抉择(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科学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初中科学教育课程的功能,是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其具有相应的能力、品格和方法,提高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水平,而不是培养小科学家,或者小生物学家、小物理学家、小化学家。因此,在科学教育课程实施中,过分追求科学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过分讲究学科知识的严谨性,过分苛求科学实验等技能的规范性,而忽视学生对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了解和体验,忽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的训练和感悟,忽视对情感态度的陶冶和培育,忽视对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等,都是不明智的。然而,这些恰恰是我们的科学教育课程实施中非常习见的,是传统教学的重要特征。所以,要全面实现初中科学教育课程目标,必须更新课程理念,理解课程功能,解放思想,摆脱陈腐的传统观念束缚,积极探索课程实施的新模式,勇于实践课程实施的新策略。

二、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不断提升课程反映\"科学、技术、社会\"密切联系的层次,实现课程的开放性

依据学科《课程标准》所确定的和教科书所反映的教学内容主题,实施教学过程,实现课程目标,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需要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出发,深入分析、研究教学内容、任务和要求,充分调集自身的学识积累,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对教学内容、素材进行必要的重组、整合和拓展,创设符合学生思维、认知、技能发展水平的教学情景和教学过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科学对于生活质量提高、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感受STS(Science-Technology-Society,即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及重要作用),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投入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课程实施的传统观念中,对教材是虔诚甚至是迷信的。这种不正确的观念抑制了教师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应予扬弃。因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日新月异,而教材则受到编者视角、选材层面、呈现方式、版式编排、出版周期等诸多局限,往往难免存在瑕疵和缺欠。因此,教师要在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信息科学性、基础性、教育性的基础上,努力研究和开发现实生活中的鲜活素材作为教学资源,使科学教育课程的实施充满时代气息,触及当代科技,放步现实社会,坚持STS,实现科学教育课程的开放性。这需要教师付出非凡的艰辛,去进行课程的再创造、再创新。总之,课程实施应该成为教师创造性充分发挥和展示的平台,而不是羁绊的樊篱,才能步入享受教学的意境。

三、创新教学模式,悉心设计和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形成以科学探究的为主的多样化的科学教育课程学习方式

科学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的结论,更是探索、诠释自然的过程。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人类所迸发出来的许许多多智慧和才华是认知积累、思维加工和灵性感悟交集的硕果。因此,在科学教育课程实施中,引导学生亲历和体味科学探究(scienlific inquiry)过程,能有效地激发其对科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研习科学的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这既是科学教育本质的要求,又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为了实现初中科学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旨,突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重点,促进学生形成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仍然需要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使学生更多地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这一点上不能有丝毫的误解和懈怠。因为,学科知识结构体系是学科课程的精髓和基石,是学科课程知识水平的标志性载体,是学生学习课程的重要内容、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而缺乏内在逻辑结构的、非体系性的知识认知,难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包括跨学科知识)之间的思维联系而形成能力。所以,在科学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始终关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沟通,引导和帮助学生构建个性化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即将学生对知识结构体系的被动接受型建构转变为主动探究型建构,实现学生学习行为方式的转变。为此,教师要悉心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广泛了解有关的学科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新进展、新成果、新趋势,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及教学资源条件,创新教学模式,推广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行为方式,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个性化的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内化知识,不断地提升学习、研究和创新的综合能力。

在初中科学教育课程实施中,实验教学的创新是实现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行为方式最重要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因此,要深入研究实验教学的素材、载体,将其主要是验证性的改变为主要是探究性的,创新设计实验的探究过程,充分发展和发挥实验教学的多种教育功能,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形成学习科学、运用科学的初步能力。目前,一些地方流行的实验教学评价操作化的倾向,很容易导致实验教学目标异化、实验操作规范僵化的后果,有悖于实验教学功能。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新教学模式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从广义上来说,教育、教学都属于文化范畴。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积淀的反映,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和定格的民族情感、民族品格、民族思想、民族精神。我国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承然其中既有糟粕,但亦不乏精华。即使是在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这些经历数千年教育实践反复陶冶、提炼的富含民族智慧和哲理、极具实践性的教学模式等,仍然是我国发展教育的重要基础和宝贵资源,决不能漠视其存在和影响。近年来,各种传媒传播了许多异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教育教学理论、模式等,这些他山之石也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人类共同的财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和国际交往日趋紧密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批判地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又积极地选择和吸纳外来文化,并对外来文化进行融合与本土化改造,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与时俱进地进行变革,进行创新,才能真正地有助于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科学课程的教育功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kexuejiaoyulw/2828.html


上一篇:浅谈高校德育面临的信任困境
下一篇:科学教育发展观引领下的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