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域外青少年思想工作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特殊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治制度的转型引发了社会巨变。独立之初,政府强调学校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青少年教育中\"爱国主义\"、\"祖国\"和\"责任\"等字眼的消失,导致青年人的公民意识淡漠。应当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已成为俄罗斯教育界面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为此,俄罗斯教育领域围绕培养\"合格公民\"的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改革。2004年11月上旬,记者就此采访了俄罗斯教育和科学部教育署青年事务司司长巴里诺夫。

巴里诺夫首先介绍了俄罗斯在青少年道德教育方面的政策和管理体制。他说,随着苏联解体,曾在青少年道德和政治教育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的青少年组织,如少先队和共青团等已不复存在。但青少年德育工作并未停止,许多新组织正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职能部门,俄教育署青年事务司负责实施整个联邦青少年教育计划。在全国近45个联邦主体内,共有58个青少年组织,其中较大的全国性青少年社会组织有统一俄罗斯青年组织、俄青年联盟原苏联共青团的继承者、俄青少年全国委员会和俄青少年首创精神委员会等。此外,还有一些专业性青少年组织,如青少年教育联合会、青年就业和建筑住宅组织及青年之家等组织。在俄89个联邦主体行政机构里设有7000多个青少年教育机构,专门负责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在纲领文件方面,俄罗斯通过了《俄罗斯青年政策纲领》,该纲领实施所需资金被列入俄政府的年度财政预算。正在实施中的《俄青少年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纲领》提出,要为二战烈士修建永久性纪念碑,许多青少年义务组织应运而生,负责烈士的遗骸搜寻和身份确认工作。2001年颁布的《俄罗斯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领》规定,由国防部、文化部、教育和科学部等12个政府部门负责落实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如编写教材和承办全国性活动等。

巴里诺夫司长说,\"我们首先遇到的是资金不足问题。其次是缺乏专业干部。苏联时期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大都到了退休年龄,而年轻干部的专业水平又不高。两年前,我们着手进行干部的挑选和培训。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俄各大行政区建立了6个干部培训中心,设立了青年教育工作专业职称系列和相关专业与教研室,并在位于黑海附近的原苏联少先队\"小鹰\"教育基地建立了全俄青少年干部培训中心。

据巴里诺夫司长介绍,一年前,莫斯科友谊大学的教授们编纂了一套名为《祖国知识课程》的教程,包括俄国史、俄语、俄哲学史和俄文学史等四部分。教材采用对话形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帮助青少年了解祖国,认清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俄教育和科学部选定加里宁格勒州的34所中学作为该教程的实验学校。据巴里诺夫介绍,加里宁格勒州是俄罗斯的一块\"飞地\",距离俄本土有600公里。对处于欧盟国家包围中的当地青少年来说,爱国主义教育尤为重要。通过学习,多数学生表示,\"我们确有可骄傲之处,我们的祖先保持和发扬了俄罗斯的尊严和精神财富,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巴里诺夫司长指出,\"今天,许多人认为\"爱国主义\"已经过时,越是在这种条件下,就越不能生搬硬套,强行灌输,决不能打出标语\"请热爱祖国\",应该告诉青年人,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国家,不尊重国家的历史和曾经取得的成就,就意味着毁灭自己的未来。\"

来源:《光明日报》

德国:孩子禁得起挫折

青木

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说,\"有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社会的激烈竞争及复杂多变深感痛苦。在德国,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让孩子体验挫折。刚到德国时,记者寄住在朋友约翰家里。他家在法兰克福\"富人区\",家境很好。他有两个孩子:11岁的乔治和9岁的凯斯。在他家住了几天,我就发现一向对公益事业慷慨解囊的约翰夫妇,对孩子却十分\"小气\"。孩子的零用钱每月才30欧元,而且要帮家里干活才能得到。乔治负责为花园植物浇水、翻土及擦洗汽车;凯斯则帮助父母洗餐具、收拾房间、去商店购物和擦洗全家人的鞋子。到了暑假,两个孩子还骑着自行车,顶着炎炎烈日,挨家挨户送报,赚取买书籍、玩具的费用。我对约翰夫妇的\"残忍\"表示不解。他们却说:\"孩子总有一天要去更广阔的天地闯荡。为了他们将来能应对挫折,一定要培养他们战胜困难的能力。\"后来,我发现德国家长经常给孩子设置一些顺境下的\"障碍\",有时甚至还故意\"制造\"一些犯错误的机会。德国同事苏珊娜7岁的女儿要跟同学去郊游。临行前,苏珊娜发现孩子忘了把食物和手电简装入行囊,可她没有提醒。旅行回来,孩子饿得脸色发黄,这时,母亲才问女儿怎么回事,并帮女儿分析原因。最后,女儿表示:\"以后出门一定要先列一个物品单子,那样就不会忘带东西了。\"

制造\"吃苦\"的机会。在柏林一所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异常安静。讲台前,殡仪馆的叔叔阿姨正在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看到孩子们进入角色后的痛苦表情,在现场旁听的记者不觉一震。可老师却告诉我,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由于工作关系,记者经常要出差,最喜欢住青年旅馆。在那里认识了很多参加\"磨难营\"的孩子。12岁的马丁今年已是第八次参加政府组织的\"磨难营\"活动了。今年暑假,他将和数百名儿童一起在哈兹山进行野外生存活动。活动丰富多彩又充满\"磨难\"。\"\"磨难营\"活动旨在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团队意识及正视挫折的态度,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能力。\"带队的社会志愿者舒密特博士说。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teshujiaoyulw/2876.html


上一篇: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必须先行
下一篇:美国替代性学校及其对中国工读教育的启示